記者蘇永耀/特稿
馬政府上台後與中國簽了十五項協議,平均一年至少五項協議。數量雖多,卻乏於落實,早遭民眾強烈抨擊,還被用放真的「鴿子」來恥笑。雙方昨終於確立在兩會層次建立檢討機制,看似解決問題,但說穿了,宣傳騙術而已。
過去兩岸協議簽署後官方都會有個千篇一律的說法,就是相關機關會建立「聯繫窗口」,督促協議執行。
不過,協議執行後,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。像毒奶粉求償沒下文、重大經濟犯無法遣返等,馬政府經常推說中國政府結構龐大複雜、對岸聯繫窗口影響有限,終歸一句話,就是拿對方沒轍。
兩岸協議重看不中用,文字琳琅滿目,寫得漂亮,可是一旦浮現問題,馬上破功。
官方原先宣傳的協議聯繫窗口,若真能落實協議執行,就不需再另設檢討機制來處理。這也證明國共雙方頻頻吹噓協議成果如何豐碩,如何帶來福祉,早已不攻自破,問題愈來愈多,民怨日積更深,兩邊只好趕快想法修補。
可笑的是,我方這兩天與中國海協會人員互動過程,頻頻傳達兩岸協議已獲台灣民意的「高度」支持。陸委會前晚更趕忙發佈一個有「七成」民意支持兩岸簽署醫藥衛生合作協議,製造「全民擁戴」之勢,取悅中國來的「Q咖」。
明眼人均知,官方民調多是「簽署之前」的數字,民眾搞不清楚實質內容,光看協議的名稱,當然不會去反對。但這種只敢事前問,不敢事後問協議落實的觀感,操弄民調數字自我壯膽,更顯現背後心虛。
台灣人民已愈看愈明,每半年一次大花人民公帑舉辦的江陳會,除了滿足北京由經而政的促統攻勢、馬政府的傾中想像、財團獲利;大多數民眾如同被隔離在外的抗議民眾,像個局外人般,被迫要看一場昂貴的無聊秀。
因為戲已愈演愈糟,中國才從過去的不願意,到現在終於同意在兩會層次設一個「檢討機制」,希望能變變戲碼,再吸引目光,對於馬政府,也想藉機化解社會疑慮。但同樣的兩會、同樣的協議,加上面對北京這種政權,這種檢討機制變不出新把戲,只算是騙騙台灣人的伎倆而已。
- Jan 23 Sun 2011 11:42
換戲碼 繼續騙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